意大利一項回顧性隨訪研究表明,應用機械加工表面種植體可達到很好的臨床預后,種植失敗率較低。鑒于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其結果提示,運用機械加工表面的上頜后牙區種植體,其種植體周圍炎的發生風險可被認為是次要問題。該論文2014年6月6日在線發表于《臨床牙科種植及相關研究》(Clin Implant Dent R)。
本研究從37例可能符合研究對象標準的患者中選取29人,評價了其59顆種植體。種植體均植于上頜后牙區,其中27例患者在種植前同時進行了上頜竇提升術,另外2例患者在上頜竇提升術后6個月接受種植。牙槽嵴骨水平改變的影像學檢查分別于基線期、種植后1年、7年及12年進行。同時,記錄探診深度、菌斑指數及探診出血指數。
結果為,4例患者(4/29)的4枚種植體(4/59)出現失敗(累計成功率為93.2%)。12年后的平均骨量丟失為0.78mm(±0.88)。在基線期與其他各隨訪時間點間的平均骨量水平改變均有統計學差異(P<0.001)。在種植后1年和種植后12年之間,以及種植后7年和種植后12年間均存在顯著差異(P<0.05;P<0.001)。而種植后1年和種植后7年之間骨水平改變無統計學差異(P=0.32)。平均整體探診深度為2.9±0.66mm。探診深度與牙槽嵴骨量改變在隨訪7年和12年時呈中度相關(P=0.05)。在12年隨訪期間,所有患者均無種植體周圍炎體征。